從離開太原南下至今,韓湛寧已在深圳度過了第20個年頭。他曾參與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重建工作,出任第二屆理事會秘書長,迄今榮獲百余項海內外設計大獎。然而,設計師從來不是韓湛寧唯一的標簽。文學編輯、詩人、主持人、閱讀推廣人、文化學者......這些多重身份的背后,是他常年來以一種“躬身入局”的態度,植根于設計并向外串聯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積極策劃各種社會文化和藝術項目,推動深圳城市文化發展的不懈努力。
12月26日,在深圳出版集團主辦的「把自己作為方法——韓湛寧海報設計二十年展」中,他首次以個人展的形式,將“海報”作為載體,將自己在深圳的20年設計故事向世人娓娓道來。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26日 - 2021年1月26日
展覽地址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綜合書店
學術顧問呂敬人、馬泉
策展人尹昌龍
主辦機構深圳出版集團
本次展覽以“把自己作為方法”為主題,挑選了韓湛寧所創作的不同文化藝術領域、不同風格的50件(套)海報設計作品,分類為“平面設計的光焰”“深圳文化的感召”“積極的文化實踐”三大版塊進行整理呈現。這些作品既有體現其個人設計追求與藝術理念風格的創作,也有與深圳文化發展重心不謀而合的各類藝術活動設計。
在韓湛寧看來,“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我們自己周圍生活的每一天”。從參與深圳“設計之都”、「GDC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深圳城市文化項目的設計和籌備工作,到策劃“山川上的中國”“知美學堂”等系列公益講座活動,韓湛寧的20年深圳設計歷程,恰恰也是深圳從“文化沙漠”轉變為“設計之都”全過程的見證和總結。
PART 1 作品:傳統意象—梅蘭竹菊 2004
PART 2 作品:美哉書籍 2011
PART 3 作品:知美學堂2018
在展覽即將開幕之際,Design360°與韓湛寧談了談此次海報展的來源與意義,以及他用設計服務城市,推動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經歷與思考。
360°:這次展覽是您的首次個人展覽。可否分享一下決定舉辦展覽的初衷,以及選擇用海報的方式作為呈現的原因呢?
韓湛寧:決定辦這個展覽實際上是因為前段時間剛好和深圳出版集團的董事長、文學博士尹昌龍先生在一起談論海報。他覺得我一直以來做了很多海報,其實大多都跟深圳這個城市有關系。我覺得他說得很好,也分享了自己對海報的看法,正好這也是我在深圳的20年,到了一個應該總結的時候,于是便決定由他來策劃,在深圳中心書城辦這個展覽。
當然展覽背后還有一個考量。這么多年來,我實際上可以算是設計界的“勞模”了,做了太多的事情,很匆忙很累也沒有停下來去進行梳理和檢討,做個展也是迎合了我心里一直有的這個總結檢討的愿望。今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我個人在深圳發展的20年,因此是一個很合適的節點,可以讓我們停下來去思考、審視和總結得失,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為什么選擇海報,有兩個原因。一是我的海報是和社會、大眾接觸最多的一類作品,其次“海報”這一形式也是我最熱愛的。在進入平面設計行業的初期,我就一直被設計界前輩們設計海報作品所激勵,而且一開始也憑借海報作品獲得了許多行業內的表彰,所以我都對海報抱有一種情懷。海報這一形式反映了我對設計的理解以及與社會大眾的互動,同時也是對自己設計理想的呈現。
上:2018年,擔任坪山國際雕塑展總策展人
下:2020年,主持“知美學堂”杭間老師《漢字之美》演講
360°:本次展覽以「把自己作為方法」為主題,呈現了您在深圳進行設計創作20年以來,不同領域中50件不同風格的海報作品。應該如何理解本次展覽的主題及其蘊含的意義?
韓湛寧:這個主題其實出自由人類學家項飆和《單讀》主編吳琦所著的同名書籍《把自己作為方法》。它實際上是以傳統中國鄉紳的方法來看待世界,不停留于身邊的事情做好、服務好、處理好的層面,而是用這些實際行動去面對和回應更宏大的社會問題。
本次展覽的這個主題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我的初心,我希望能從點滴開始主動為深圳這個城市做些文化藝術項目,例如近幾年來一直在參與的各種坪山區展覽和藝文建設活動等。簡而言之,就是像項飆那樣,把自己變成一個鄉紳,深入到某個地區踏踏實實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自己其實一直通過這些藝術活動去學習。因為我熱愛文學,很遺憾沒有讀中文系,所以我希望能在通過“山川上的中國”這樣的系列文學講座,借做主持人的機會,逼迫自己認真地學習一下藝術史和文學史。比如,在每場講座之前我會讀非常多的書,包括嘉賓的著作、這個主題的相關著作等。然后給自己很長時間做準備,最后再和嘉賓交流。這樣一來我的學習是非常主動的,也非常深入的。
在2003年和2008年前后,我也分別做了兩組訪談,對平面設計的前輩和當下活躍人士進行訪談,這些都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廣自己的學習方法,而是希望借此完整地回看自己這20年的歷程,將我所做的事背后的動機、將我自己看作方法,去服務社會和自我進化。
道德經 海報系列 2005
360°:在初到深圳的時期,您曾參與了重建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籌備「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等多個項目。而本次展覽的第一個部分“平面設計的光焰”,呈現了從當時至今你所設計的一些實驗性海報作品。可否結合作品聊聊當時的經歷呢?
韓湛寧:這次的海報展雖然分了三個階段,但實際上也不是完全分割的。第一個部分是我從進入深圳開始到現在,還有些持續在做的,針對海報圖形語言和字體的設計實驗,包括在材料和工藝等方面的不同嘗試。所以這一部分可以算是比較純粹的平面設計實驗和探索。
我剛到深圳時,最初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做平面設計師,這是個非常好的單位,領導同事對我特別好,收入也還比較可觀,所以我才有精力和時間,不計成本參與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的重建以及發展。作為一個年輕人,比較有熱情也有些經驗,所以從2002年開始協助籌劃協會的重建,到了2003年正式組成了一個籌委會。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深圳設計03展的舉辦,那是在「平面設計在中國96展」的7年后,首次舉辦的一個平面設計大展。由于“平面設計在中國”是屬于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的品牌,而當時協會仍處于解散未重建的狀態,所以不能使用這個品牌,只能稱為「深圳設計03展」。由于這個展覽的影響很大,因此從行業內到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都非常重視。這個展覽也促成了深平協在2005年的重建,并為2007年深圳成功拿下“世界設計之都”打下了基礎。經歷了從無到有,我和協會成員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2009年卸任常務理事時,還因為感情的不舍而哭得稀里嘩啦的。
深圳設計03展 2003
360°:展覽的第二部分“深圳文化的感召”將展示您為“公益廣告大賽”“設計之都”“深圳文學季”“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城市文化藝術推廣項目所設計的海報作品,展現了您參與各種公共設計推廣項目的經歷。可否分享一下您對于用設計為城市服務,推動城市公共文化發展的心得和感受呢?
韓湛寧:第二部分實際上是我從07年開始參與的許多深圳文化藝術活動,比如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申辦會徽等等。自那時起,我就比較密切地參與到社會文化和藝術實踐當中。所以這部分的作品其實特別多,同時這也是我對深圳了解更多的一個時期,實際上是我被深圳文化感召,愿意為深圳文化付出的起始階段,而這種狀態就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參與的許多文化藝術活動中,值得一說的是“設計之都(中國·深圳)公益廣告大賽”,我從第二屆開始擔任平面廣告類的召集人和評審,到現在已參與了14年,實際上也目睹了公益廣告在全國的普及。整體而言,大賽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如今也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我雖然為此付出了許多心血,但也因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
而申辦“設計之都”就是我們整個協會的努力成果了。當時為了梳理深圳的設計狀況,我對40多位平面設計師進行了采訪,最終以人物志、訪談錄等形式呈現。
作為一個設計師,我經歷了深圳文化從少到多、從單一到繁榮的發展過程,也十分有幸能與城市一起發展。在為城市服務的同時,我也得到了自己的進步,所以大概就是我跟這個城市相輔相成,彼此成就吧。當然我們也是恰好站在這個歷史時刻,站在這個浪潮之巔,才能夠幸運地為這個城市服務。
深圳文學季 2015
書話坪山 2019
360°:自2007年成立深圳亞洲銅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以來,您與團隊策劃了如“山川上的中國”“知美學堂”“第八屆全國書籍設計展”許多文化藝術推廣項目,涵蓋了藝術展覽、公益文化講座等各種活動。展覽的第三部分“積極的文化實踐”展示了您為這些項目所設計的海報。支持您自發策劃文化推廣項目的初衷和動力是什么?可以聊聊這么多年來的經驗和思考嗎?
韓湛寧:在參與城市藝術文化項目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往往是比較被動的。除了設計以外,我其實對文化藝術也充滿了熱愛,所以希望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行動,為這個城市做更多文化藝術項目。這些行動背后的考量在于深圳現在越來越發達,包括科技、金融、現代化等各個層面都在不斷發展。但實際上,深圳的人文素養和傳統文化并沒有跟上。我認為文化積淀對于城市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但深圳沒有太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也沒有文化積累深厚的院校,所以我就想主動去做一些事情。
從2011年的「美哉書籍深圳書籍設計展」、2013年的「第八屆全國書籍設計展」,尤其到2017年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就包括“山川上的中國”系列講座。這個講座是希望將山川地理作為脈絡來重新審視文學史,以文學的方式來講講中國的文學傳統。而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活動就是這兩年還在持續的“知美學堂”,我們通過邀請各個領域的大師、巨匠、學術研究大家來到深圳,傳播書法、繪畫、園林、文房四寶等中國傳統藝術,讓中式藝術逐漸滲入市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活動都可以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呈現。
山川上的中國 系列海報 2017
知美學堂 系列海報 2020
360°:從2000年至今,您已在深圳發展了20年。當初選擇深圳作為發展城市的原因是什么?作為設計師,您這20年以來在設計工作和身份上有哪些特別的轉變和感受呢?
韓湛寧:我是在2000年來到深圳的,當時就是像奔著延安來的革命青年一樣,奔著深圳這個心中的平面設計圣地來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到2005年時,剛好要出任深平協秘書長,覺得兩邊不能兼顧便辭職自己開了設計公司,之后也在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參與了教職工作。由于當時是正式教授,所以工作量還是蠻大的,但是身份的轉變也是一個人生的新階段,加之遇到了一批特別好的同事和領導,所以也是做得特別特別愉快。
在汕頭大學執教的時候,我的恩師呂敬人先生經常來講學,他看我汕頭深圳兩頭跑很累,就覺得我一直在消耗。因為他覺得在年輕設計師中我的基礎和素養都挺好的,但希望我能繼續成長,便提出讓我去國外讀書。后來我還是選在去清華美院讀他的研究生,但這段時間其實更忙了,因為要在北京、汕頭、深圳三個城市飛,也挺累的。2013年從清華美院畢業后,我又在2019年去澳門科技大學攻讀博士,這也是我的另一個轉變。所以其實可以看到,這20年來我是一直不斷在變化,不斷地尋求自我突破。
從協會到大學,從社會服務自己學習,然后40歲高齡讀碩士,年近50去讀博士,其實都是應該說是我的一個自我否定和自我進化,還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無論碩士還是博士,其實當時我都不需要文憑去評職稱,更多的是我對自己一個更高的要求。那么這個轉變其實也是想把我自己作為方法的一個心路歷程。如果說這個展覽題目第三個暗含的線索,這是我自己這么多年自我改變,自我激勵的一個路徑,也是一個方法。
《第八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海報 系列 2013
裝置:文字燈
360°:一位設計師的創作和成長經歷,其實也是那段時期社會文化發展的縮影。您怎么看待自己這20年來的設計經歷與深圳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呼應和關聯呢?
韓湛寧:這20年也是深圳城市巨變的20年,雖說自20世紀以來思想一直在經歷著巨變,但這20年更快、更高一些。
這個城市之前被稱為文化沙漠,我剛來的時候大家還這么說,所以深圳人也有為此感到羞愧。比如以設計為代表,那么在之前我們設計是民間的、是自發的,那么到了2000年以后,特別是03展、05展時已經被社會和政府重視,變成了社會文化的代表,甚至說是深圳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尊重。無論商業的這種合作還是文化的傳播,其實我們都極大地獲得了社會上的認可,或者說是社會給了我們極大的榮譽。
我很感謝這個城市。設計一方面從深圳這個城市獲得力量,同時也反饋給城市。廣大的設計師為這個城市做了太多的事情。從文化、包裝、服飾、建筑、產品、新媒體等等。各個領域的設計師其實對整個城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覺得這個是值得書寫和記錄的。我們有幸趕上深圳的現代化的進程,也趕上平面設計的浪潮,同時我們也在努力為這個城市去付出。所以我和這個城市是一種共生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三重階:中國當代手工藝學術提名展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