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2屆米蘭三年展上,“破碎的自然:設計與人類生存”作為主要展覽在2019年3月1日至9月1日舉行,深入研究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旨在“糾正人類的自我毀滅進程”。策展團隊由寶拉·安東內利(Paola Antonelli)、艾拉·坦尼爾(Ala Tannir)、勞拉·梅蘭(Laura Maeran)和埃麗卡·佩特里洛(Erica Petrillo)組成。
寶拉·安東內利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2020年末,展覽回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仍以恢復性設計(Restorative Design)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主題,展出了米蘭展100多件作品中的45件,包括Mustafa Ali Faruki、 Aki Inomata、Alex Goad、Julia Lohmann、ChristienMeindertsma和Studio Swine的作品,并通過視頻展示了那些因客觀原因無法到達博物館,但對主題至關重要的展品。
作品大多是概念性的,一些項目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另一些項目則設法帶來新的行為方式,引導人們對自己所占領和塑造的世界采取更負責任的態度。還有一些指出了人類今天的選擇在未來可能產生的后果。所有這些作品都展示了設計“修復世界”的潛力,展示了設計和建筑如何能夠催生建設性的改變,重新詮釋人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之間的關系。
恢復性設計能夠解決的斷裂關系不僅包括污染、物質消耗、全球變暖等環境危機的關鍵問題,還包括家庭、性別、種族、階級、國家等基本制度和概念的問題。除了自然生態系統之外,展覽從多種相互關聯的角度來闡釋恢復環境的理念,設計師們通過設計、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協作,來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問題,也冒險在社會公正和流動性、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實驗。
除了將廢棄物視為新資源來重啟循環、尋求新技術和材料、設計新的制造和建造方式,進行現有物的再利用等,還強調環境在短期和長期內的變化,為世界上所有的居民,包括人類、動物、植物,甚至人工智能,尋求一種更穩定的平衡。
盡管展覽提出了恢復性設計在藝術、科學和設計領域的潛在應用可能,設計師、工程師、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群體持續合作和相互影響的方式,但展覽的目標受眾是普通市民。策展人希望展覽不僅僅在設計界內引起回應,而是通過公共節目、網絡平臺和相關出版物吸引更多的觀眾,如“特洛伊木馬”般注入年輕一代的內心世界,并引發積極的改變。展覽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街道畫廊”中展出,觀眾不需要購買博物館的門票即可參觀。
傳統環保觀念認為,只有自我鞭策、控制欲望、忍受單調等行為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發展。而安東內利認為,正相反,要修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自我犧牲并不能夠驅動改變。“你不必犧牲優雅,不必犧牲快樂,不必犧牲幽默,也不必犧牲舒適,所有我們認為在生活和設計中重要的因素都可以與我們同在,我們同時能夠以一種更加尊重和可持續的方式生活”。展覽的結尾是對未來的展望:道路的選擇應植根于對其他人類、物種和地球的同情和尊重。